发布时间:2025-09-18 作者: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赋予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的重大使命。一年多来,山东牢记重托,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改革创新步伐不断加大……一个充满活力的山东,正在向我们走来。
探寻山东发展密码,职业教育功不可没:547所职业院校、274.4万在校生,这是支撑;全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数量,分居全国第1、2位,连续10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居全国第1位,这是实力。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称赞:“山东一直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学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7.6%。毕业了,该往哪里去?这,曾让很多大学生寝食难安、彻夜难眠。
七月的炽热,对很多尚未落实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无疑让他们心头之火又升了一下温度。艰难挤过“独木桥”,顺利走出“象牙塔”,面对就业之难,很多学生才意识到,苦学、高考那都“不叫事”。
相反,对于在中考、高考中“落败”的职教生而言,却并没有那么焦虑。据《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2年至2024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4.70%、94.44%、93.96%,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90.60%、91.88%、93.55%。
而在山东,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平均每年有60多万名技能人才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产教融合
双向赋能
“全国职教看山东”。用亮点纷呈、成绩斐然、改革先锋等词来评价山东职业教育,绝不为过,而最振奋人心的还是产教融合。
5月28日,在位于潍坊市的歌尔匠造培训中心,来自潍坊职业学院的学生正专注操作注塑成型机,学生可以熟练地操作机器,调整工艺参数,达到该项目(蓝牙耳机充电盒外壳)量产的30秒标准成型时间。
2017年,为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歌尔股份开始“匠造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和歌尔股份联合实施‘1+1+1’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高质量就业。”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郑德前介绍。
据统计,歌尔股份已联合17所高职院校和7所本科院校,累计培养专科技能人才6000余人、本科工程技术人才500余人。
类似培养“组合拳”在全省各地不断上演,拳拳生风,务实管用,既为企业培养了技能人才,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题,产教融合实现双赢。
从1996年共同培养会计电算化方向专业技术人才开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已“握手”近30年。据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邢广陆介绍,现已完成海尔集团产业链员工培训9万余人次;提供技术服务1000余项,共同培养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6000余人,海尔集团接收学校毕业生累计2600余人,其中20%以上毕业生成为海尔集团业务骨干,35人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200余人被评为“最美创客”。
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负责同志介绍:“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吸引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前,全省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专业993个、实训基地1900个,做深做实47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
省级港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订单学徒培养9846人,培训900余期、10万余人次,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7个,技术服务到款8900余万元,助推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
2024年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单的通知》,全国共确定133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其中山东10个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山东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产业和职教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成了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也交出了合格答卷。
2025年,教育部启动职业教育“新双高”试点(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确定山东为全口径试点省份,支持山东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这为山东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技能人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突破认知
转变观念
至今年7月底,毕业于济南三职专的李丛正,在钓鱼台国宾馆已工作6年。
“如果不是读职专,现在可能在工地上打工呢。”回想起过去,李丛正感慨道。
可以想象,他如果不读职专,选择辍学打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小伙子,可能真的会经常出没在零工市场。当年他因为学习成绩差,只好选择读职业中专,而正是职专成就了他。在校读书期间,他和5名同学组成的代表队,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师生礼仪大赛中职比赛上,一举夺得团体总分一等奖,一毕业就被钓鱼台国宾馆选走。
“服务过几十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政要,参与过多次国家级重大活动的服务工作……学了很多本事。”李丛正侃侃而谈。
如果说原来读职业院校有些无奈,现在很多家长和学生却变成了自愿,开始摘掉“有色眼镜”,不再专挤高考“独木桥”,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职校甚至成了“香饽饽”。
2024年,山东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264.9万人;2025年,有职业院校547所、在校生274.4万。从这个数字变化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正在山东发生转变。可以说,山东职教改革最大的突破是转变了社会认知,由政策引领到社会接受,这种变化显而易见。
山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青年学子选择职教赛道,两次入选国务院激励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
立项建设15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总投入82亿元;实施省优质(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建设37所学校,总投入73.51亿元;实施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立项建设100所学校,总投入29.55亿元。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16市每市建设一个开放型大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错位建设194个分中心,构建技术领先、有效共享的实践基地体系。
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从2012年的2600个增加到2025年的2.29万个,报名人数从最初不到4万人增加到26.6万人。
2025年,山东新增职业教育专业点1041个、撤销703个,调整比例达22.04%,理工农医类专业占比超过63%。
……
在自愿选择的情况下,近3年,山东中考招生中有11.16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2.37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目前,山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更多青年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据统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优势产业集群等主要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和大国工匠,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下乡出海
提升服务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看到大豆长势喜人,赞不绝口。
由于海水侵袭等原因,示范区80%以上土地是盐碱地,经过多年治理,“白色荒漠”已经成为绿洲。
今年7月8日,冒着酷暑,东营职业学院师生来到示范区开展科技研学活动,并为当地农户提供盐碱地甜高粱高产种植技术指导。
东营市有盐碱地341万多亩,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是历代东营人不懈的追求。
东营职业学院持续20多年扎根盐碱大地,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开展新技术新技能推广培训3.35万人次,技术辐射农户达到5万户;推广适合盐碱地生长的绿化林和经济林品种18万公顷,推广甜高粱等耐盐碱牧草1万余亩,为农民增收达14亿元;选育全球首个抗高盐度对虾新品种“渤海1号”,推广养殖20万亩……
着眼于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人留住人,山东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目前县域内高职院校达到30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30%,平均每年为县域输送近1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创业的致富能手。
同时,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设50所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探索“田间大学”“乡村学院”等办学模式,6所学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校、居全国第1位。
青州是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有花卉种植专业村136个、面积13.1万亩、花卉从业人员15万人,花卉重点企业400多家,草花产销量全国第一、蝴蝶兰产销量占全国2/3、多肉植物产销量占全国1/2。2024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专业村培训2万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60多项,助力当地花卉年产值达到110亿元,“一朵小花”蝶变为“千亿级大产业”。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发挥水产养殖专业优势,帮扶“我国唯一嵌入沙漠的县”新疆麦盖提县,建设标准化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成功实现“东虾西移”,在沙漠里养出了澳洲龙虾,目前已步入规模化发展,年养殖20万尾,开辟了当地新的产业增长点。
山东职教服务不仅下乡还出海,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通过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是战略要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等共建巴基斯坦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培训出一批港口急需的技能人才。
2023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与省委外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山东职业院校“走出去”,现在年培训海外员工3万余人次,为海外中资企业打造本土化技能人才队伍。目前,已推动50所职业院校与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合作,在23个国家建设38所“班•墨学院”。
(山东《支部生活》记者 李希武)
来源丨山东《支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