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科斯特董事长崔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4-09-11 作者:


摘要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把握时代机遇,继续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需着力搭建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建立产教融合、国际融通、创新引领的合作交流及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服务区域科技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产教融合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被视为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列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针对职业教育,《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三中全会对产教融合的政策导向与企业视角下的价值解析


从企业界的视角看,产教融合不仅是一个战略信号,更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一是提升精准人才供给水平。企业能够直接参与教育过程,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培养人才,缩短人才成长周期,提升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二是提升人才质量。产教融合能够确保教育输出的人才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企业直接输送适用的高技能人才。三是优化人才结构。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产教融合模式下,企业可通过定制化培养所需人才,优化内部人才结构。四是促进技术创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推动教育内容与技术前沿同步,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五是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校企联合研发,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快速流动,企业可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加速技术革新和产品迭代,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在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的同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六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资源整合,教育与产业双方共享硬件设施、师资和信息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形成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七是提升精准对接市场能力。产教融合有助于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确保教育输出的人才的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降低招聘成本,提高人力资源效率。八是推动产业升级。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能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行业变化,教育机构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九是强化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在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


二、产教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产教融合迎来新机遇


一是政策红利释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一段时期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产教融合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降低了门槛,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产业升级需求。随着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兴产业的崛起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成为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教融合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是国际化视野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球化背景下,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了与国际教育资源对接的平台,促进了国际教育资源的引进与交流,为企业培养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产教融合也可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新通道。


四是合作模式创新。鼓励探索混合所有制、集团化办学等新型合作模式,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二)产教融合发展面临挑战


一是机制与体系对接。如何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体制壁垒、建立顺畅的沟通协作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首要挑战。现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的壁垒需要进一步打破,要建立适应产教融合的更加灵活高效的长效协同合作机制。


二是前瞻性规划与实施。面向长远目标,产教融合需要有长期的战略规划、持续的政策支持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有超前的行业洞察力,需提前布局,更具前瞻性地预测行业趋势和未来需求,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脱节。


三是质量与效率的平衡。在追求规模扩展的同时,如何确保教育质量不打折、保证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保持教育的严谨性和实训的有效性、防止产教融合流于形式、防止产教融合成为简单的“贴标签”活动,是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以“莱茵科斯特模式”探析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把握时代机遇,继续扎实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需着力搭建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建立产教融合、国际融通、创新引领的合作交流及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服务区域科技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莱茵科斯特”)是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立足山东,集聚中德两国科研、技术、产业、教育、人才等领域的先进资源优势,在全球建设运营了14个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平台),多年来积累了与德国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丰富实践经验。


面对产教融合的广阔前景和现实挑战,莱茵科斯特创新实施“政府搭台、企业承办、学校参与、市场运营”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解决当前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校企合作不深不实、“企冷校热”、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两张皮”等典型问题,探寻人才与产业高效有机结合的方法和实现产业赋能教育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升级的良性发展路径等方面,为智能制造行业总结了一系列经验。


(一)搭建“三大平台”载体,打通产教融合平台化发展路径


一是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打造为区域经济赋能的新质生产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赋能中心,通过智能装备研发制造、产品中试、生产线设计研发等工业服务,助力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二是搭建创新加速平台。建设工业物联网、智能协作机器人等研发与制造板块,整合莱茵科斯特在全球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家资源,推动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三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推进并实施多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推出高职层次复合型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硕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同时创新实践国外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成果,发挥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培训一体化产教融合型企业优势,建设运营市属智能科技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智能仿真实训等项目,与全国各地高校、职业院校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着力形成院校师资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技能”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等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衔接机制,实现多路径融通、多渠道成才。


(二)做好“四个对接”融合,共育高素质时代工匠


为助推产教融合发展,莱茵科斯特以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特种兵”、新时代大国工匠为己任,以“四个对接”为切入点,全链条打通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一是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融合。坚持专业设置跟着产业升级“走”,精准服务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主导产业,与中职学校、职业学院、本科院校等进行合作,共建二级产业学院,围绕智能制造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实验班,在国内率先实现一个城市实施“中职—高职—本科”双元制本土化育人体系。


二是课程与岗位精准对接融合。打破以学科分类的传统课程体系,充分融入“工作”变量,形成全新的、与岗位高度匹配的“过程系统”课程体系,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景化岗位训练场景,练就过硬实操技能,将学生逐步培养成为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集成人才。


三是教师与技师精准对接融合。建立人才交流互培机制,动态选配“双师型”教师,形成以国家高端人才为核心,权威专家为智库,国内外著名企业实践专家以及工程师、技师共同组成的研、产、教三位一体的培训师技术团队,向学校提供全体系全过程的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技术工艺、管理经验深度融合。


四是教室与车间精准对接融合。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在企业的实训和课堂上的学习有机结合。以莱茵科斯特为例,莱茵科斯特既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实施机构,也是智能装备研发生产厂家,拥有山东淄博、青岛和德国伊瑟隆三大生产制造基地,同时也是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和教学工厂,其现场生产环境把模拟实训变成真实生产,让课堂变车间、作业变产品。



(三)创新“四方合作”保障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完善“政府+”平台保障机制。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投融资等方面优势,搭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创新高技能人才培育与高素质人才招引融合机制,以引才留才数量争取政府托底保障,破解生产企业不愿投入职业教育的问题。


二是构建“名校+”运行保障机制。进一步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整合优质资源,培养适应适用企业和产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


三是健全“企业+”利益保障机制。聚合涵盖知名企业在内的近千家企业需求资源库,精准把握企业产业人才需求,及时完善教育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立技能人才储备培养机制,搭建高技能复合型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业人才资源库,为生产企业提前培养、储蓄、配置人才。同时,建立人才全职业周期培训体系,帮助人才根据职业规划再提升、再培训、再指导,长效保障产业人才技术技能常新。


四是发挥“公司+”专业保障机制。通过一条“专业链”链接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实训、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国际合作等需要,一条“需求链”对接生产企业的人才培训、设备升级、技术转移等服务,一条“服务链”满足政府人才培育、产业转型等需求,在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作者系山东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淄博市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兼秘书长、山东省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文章原标题为: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探索)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杂志2024年第9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